不久前,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上演一場生死營救:當天,車廂內有乘客暈倒,已無心跳且呼吸微弱,駐站民警、值班站長、值班員等及時為其做了心肺復蘇、人工呼吸和AED(體外除顫器)。經過6輪電擊及心肺復蘇后,乘客終于恢復了心跳和呼吸,成功撿回一條鮮活的生命。

快速發(fā)展的城市脈動中,安全與韌性是衡量城市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尺。今年救護培訓第二次被列為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。記者近日從上海市紅十字會獲悉:2024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“培訓8萬名持證應急救護員”已圓滿完成既定目標。以救護培訓,賦能韌性安全城市治理,市紅十字會正在著力打造城市急救的“快車道”。

現代社會為何人人都要學一些急救

安全是城市發(fā)展的基石,應急救護則是守護城市安全的重要防線。縱觀發(fā)達國家,急救網絡建設是基本公共服務和應急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關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問題。

以德國為例,《刑法典》規(guī)定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對需要急救的人施救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。德國面向普通民眾的急救培訓課程總時長約8小時。據統(tǒng)計,德國每年有超過100萬人參加急救培訓課程,總體普及率高達80%。而《中國公共衛(wèi)生管理》2021年披露數據顯示:我國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普及率僅1%左右。這提示提高社會急救能力、織密織牢全社會的“急救網”任重道遠。

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我國心跳驟?傮w發(fā)病率達十萬分之97.1,每年約有55萬人心源性猝死,其中大量發(fā)生在院外。心源性猝死救援“黃金4分鐘”非常重要,如果等待專業(yè)救護人員趕到,可能錯過最佳救護時間,加強科普,讓“人人學急救,急救為人人”的理念深入人心至關重要。所謂“黃金四分鐘”,即指心臟驟停的患者在心臟驟停四分鐘之內,立刻開始有效的搶救措施,及早進行心肺復蘇。這是取得良好預后的決定性因素,也更有助于患者恢復呼吸、心跳及意識。

意識覺醒是“人人學急救”的關鍵。以往市民常會把救護員與專業(yè)人士劃為等號,直至面對猝不及防的意外才漸漸意識到,人人掌握一些急救知識,關鍵時刻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。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。就在今年3月25日,虹橋火車站站臺,一名男子下車后突然臉朝下摔倒在地面上。恰巧路過的醫(yī)護乘客、匆忙趕來的值勤民警為其進行心肺復蘇接力,“以前紅十字會的老師在課上講過,為維持患者的心肺功能,心肺復蘇的按壓深度很重要”,參與救援的民警夏潤洲說。及時、到位的心肺復蘇,加上“救命神器”AED,為院前急救爭取了寶貴時間,最終挽救了一條可貴的生命。

高校機關企業(yè)等加入培訓成為“施救人”

城市應急救護猶如城市“動脈”里的“健康因子”,確保超大型城市更有安全韌性。在上海,應急救護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可追溯到2008年。為保障世博會,2008-2010年間“群眾性現場應急救護培訓”被列入政府實事項目,項目實施的三年期間,市紅十字會為世博園區(qū)工作人員、志愿者等開展救護培訓,在全市建立起240個紅十字救護培訓基地(站)、培訓1260名師資、11.8萬名紅十字救護員,還為104萬人普及培訓。

以世博會為契機,上海紅十字系統(tǒng)應急救護培訓工作逐漸發(fā)展壯大,形成一套完善全面的救護培訓體系,并在此后的進博會、花博會、上海馬拉松等一系列大型活動賽事中提供救護保障。紅十字救護培訓有關指標還被列入上海市城市文明進步指數體系。

從“賽時”到平時,上海市紅十字會著手積極推動救護培訓進學校、進機關、進樓宇、進企業(yè)、進社區(qū)、進鄉(xiāng)村……全面增強城市韌性。僅今年一年,同濟大學、上海海洋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共計約1萬人參加實事項目培訓并獲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書。數千名機關干部也成為新晉救護員,提升了自救互救能力和為民服務水平。

剛入學的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大一新生陳羿涵,暑假里在校園參加應急救護培訓,她為自己掌握了急救硬核技能而頗覺開心,“以前這塊知識屬于盲區(qū),通過專業(yè)培訓后,除線上理論課以外,還有線下實操,包括心肺復蘇、自動體外除顫器、氣道異物梗阻處理、創(chuàng)傷救護等。實事項目讓我學到了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,從旁觀者變成施救者,個人健康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也得到鍛煉提升!

記者了解到,今年同濟大學就有4600余名本科新生入學,上海市紅十字會還將于近期在同濟舉辦第二期培訓,讓更多學生成為校園第一“施救人”。而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已連續(xù)多年被納入上海公務員初任培訓課程。

社會硬件布點和環(huán)境氛圍怎樣跟上

城市的安全防線筑牢之時,社會環(huán)境和氛圍如何同步跟上?此前部分群眾疑惑,“如果沒救成功,會不會被碰瓷?該怎么辦?”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民法典而今已作出明確規(guī)定: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,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。

《上海市急救醫(yī)療服務條例》也明確: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,對患者造成損害的,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。這些“好人條款”確定了善意救助者的責任豁免規(guī)則,從側面鼓勵了更多人勇于施救。

截至目前,上海已建立26個應急救護培訓基地,16個4A及以上景區(qū)紅十字救護站。上海鐵路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、寶鋼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、上海公安學院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正式掛牌,紅十字救護培訓也將被納入到鐵路、鋼鐵、公安行業(yè)從業(yè)人員的職業(yè)培訓體系中。

打造城市急救的“快車道”,市民學會急救技能之外,做好救命神器AED(自動體外除顫器)的布點也很重要。記者了解到,美國作為最早對AED在公共場所設置立法的國家之一,早在上世紀90年代,美國各州就規(guī)定公共場所必須安裝AED,要求在步行10分鐘內即可獲得。日本則在2004年對大眾開放AED使用,根據日本總務省的統(tǒng)計,目前日本全國有大約60萬臺AED,每年通過救助約1200人。

2014年起上海市紅十字會聯合市應急辦,啟動策劃在公共場所設置AED,并于次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公共場所試點設置AED公益項目,至今已在全市設置2800余臺。AED操作是救護培訓的考核點之一。記者同時獲悉,如今在市衛(wèi)健委牽頭下,各區(qū)、市教委、地鐵等相關部門也已陸續(xù)設置更多AED,力爭在關鍵時刻為生命爭取寶貴時間。

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、常務副會長李江英最后表示,推進實事項目、廣泛開展紅十字救護培訓,提升市民自救互救能力,市紅十字會協同多方力量,共同助力增強城市的整體韌性,為城市的安全與發(fā)展提供堅實支撐。

編輯:郭振丹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轉載請聯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容